English

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获重大发现

一批唐代沉船一座宋代石筑码头大量唐宋名窑瓷器重见天日
2000-04-10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张传亚 我有话说

本报淮北4月9日电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淮北市濉溪县境内柳孜集考古发掘中获重大发现。在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两个挖掘点中,发现在古隋唐大运河南侧,埋藏着一大批唐代沉船和宋代石筑码头一座,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隋唐至宋金时代全国各大名窑瓷器等文化遗物。

隋唐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外著名的宏伟工程。它是隋唐宋三代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发挥了500多年的历史作用。它牵涉到朝代的兴衰和更替。柳孜集始建于东汉,隋、唐、宋三代是通济渠(汴河)岸边的淮北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99年5月4日,安徽省考古所派出精干的专业队伍,与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专业人员及地方公安机关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泗(县)永(城)公路濉溪县段改造工程中发现的文化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经过200多天的紧张工作,共揭露面积900平方米,发现在隋唐大运河河底埋藏着大批沉船。本次发掘探方内共发现8艘,由于发掘面积限制等诸多因素,目前只发掘出土3艘脱水保护。在这3艘中,有2艘船为木板结构,其中一船头部缺损,包括尾舵在内存长12.6米;另一艘造型壮观,存长23.6米,可惜在沉没前船体遭到很大破坏,仅存半个帮板连着部分底板。保存最好的是一艘用一棵大木整体雕凿而成的独木舟,长10.6米。根据地层分析和船中出土瓷器,专家认为这些船不会晚于北宋,具体年代和沉船原因需进一步考证。而在大运河中发现如此多的沉船在我国考古史尚属首次。

这次考古中还发现宋代石筑码头一座,顺河道南侧而建,为长方形立体建筑,顶部遭到一定破坏,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北壁临水陡直,存高5.5米,经古建专家初步认定,此构筑物是一座大运河岸边的货运码头。这一发现,对唐宋时期大运河内的运漕制度改革提供了佐证。它说明原先由始点运至终点的办法其实已改为分段运输的办法,这在我国古代大运河上还是首次发现。

柳孜集遗址发掘还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铁器、铜钱等文化遗物。其中瓷器最多,含有唐宋时期全国十几座窑口的瓷器产品。专家认为,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等文化遗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大运河“公家运漕,私行商旅”的巨大枢纽功能,且充分说明了柳孜集当年是大运河岸边的一座商业重镇。

专家认为,柳孜集考古发现,是我国大运河遗址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它为研究中国运河史、交通航运史、水利史和隋唐宋三代历史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瓷器的出口外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新资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